生态是桐梓的靓丽名片,也是桐梓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和底气。近年来,桐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优先、创新发展、综合施策,用好生态发展“关键一招”,让“气质”更佳、“水质”更优、“颜值”更靓,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环保工作。
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让“气质”更佳
白云披肩,绿水萦绕。截至今年11月,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35天,优良天数332天,优良率达99.1%,超出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98.1%的目标。
“通过系统实时对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碳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等六个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周芳清告诉记者,贵州省区域大气环境数据管理应用系统会统计每天的监测数据,根据数据自动得出县城区域优良率。
靓丽成果的背后,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桐梓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狠抓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重点领域治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打好蓝天保卫战。
近日,记者走进贵州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1号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现场正在进行吸收塔烟道吊装、连接等。
“目前已完成1号机组SCR系统、引风机增容改造、一级吸收塔管道改接、二级吸收塔建设等工作。”贵州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生技部环保专工王永庆介绍,公司计划在2024年完成1号机组及公用系统改造,2025年完成2号机组改造。
贵州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1号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项目是今年6月该公司实施的一项履行清洁环保生产责任、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项目。今明两年将计划进行2台600MW火力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建成投用后,将全面提升环保设备性能,预计每年可减少氮氧化物、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约2808吨、374吨、6833吨。
王永庆说,改造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排放浓度分别降至50mg/m³、35mg/m³、10mg/m³ ,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实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目标。
桐梓县生态环境监测站会常态化对重点排污单位采样进行废气检测,为小城“气质”助力,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水质”更优
一城之美,在于河湖生态清新秀美。近年来,桐梓积极构建人水和谐的水域岸线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监管体系,扣紧河湖管护责任链,不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全力打造“安全生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河湖水环境。
“桐梓县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流共有128条,设有县、乡、村三级河长390名。”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先海说,河长主要开展河库日常巡查检查,有效解决河库管理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河流有了专人负责,生态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才有了保障。
同时,桐梓还和习水、仁怀等地方政府部门,组织水利、环保、渔业等部门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河湖“四清四无”生态保护跨区域联合执法,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的保护格局,有效保护赤水河的水生态环境。
据介绍,截至目前,桐梓共计拆除网箱2000余口,建成3500余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完成管网建设68.69公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共有76种鱼类在全县各水域栖息和繁殖,渔业资源恢复也持续向好。
补充水域生物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桐梓在各水域积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进一步加快渔业资源恢复。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增殖放流花鲢、白鲢、中华倒刺鲃等鱼苗180余万尾。
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让“颜值”更靓
土壤关乎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土壤安全是民生大事。桐梓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在桐梓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控制室,操作员认真细致观看生产运行的情况。另一边的垃圾仓中,来自全县25个乡镇(街道)的生活垃圾、可燃固体废物等经过发酵后投入焚烧炉内,经过一系列步骤后便能发电。
“日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灰、废液、废气、废渣等,经过各个环节、各个工艺处理过后,经监测合格后才能达标排放。”桐梓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处副处长黄俊杰谈道,今年截至目前,年累计接收垃圾18.4万吨,年累计处置垃圾15.5万吨,发电量6919万度,上网电量6007万度。
据了解,桐梓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桐梓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该项目的并网发电,有效缓解了桐梓县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最大限度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与此同时,我县还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切实抓好露天禁烧管控工作。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桐梓县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如今,桐梓“绿色名片”越发悦目,生态“颜值”越发靓丽。
(记者:李甜甜 陈桂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