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以东西部协作“输血造血”、乡村医疗体系“强基固本”、数字医疗“云端赋能”为抓手,持续深化医疗卫生帮扶,构建起“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能力提升、服务模式创新”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切实提升群众就医质量。
自珠海与遵义结成东西部协作对子以来,珠海市以“组团式帮扶”模式为桐梓医疗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珠海已选派27名医疗专家驻点帮扶,覆盖心血管内科、肛肠科、肿瘤科等多个临床专科,通过“专家坐诊+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组合拳,推动我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重点科室实现从“跟跑”到“自主”的跨越。
在县人民医院肛肠科和急诊医学科,珠海市人民医院专家刘瑜、庞飞继2024年半年驻点帮扶后,今年再次返院开展技术支援。
“通过前期帮扶,我们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完成相关介入手术约50台。”珠海市援黔医生刘瑜介绍。数据显示,县人民医院的肛肠外科已独立开展微创手术380余例,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1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在县中医医院肿瘤科,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李聪正带领团队完善化疗药物配备。“我们希望通过专科培训和技术交流,组建专业肿瘤科团队,让桐梓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规范治疗。”李聪表示。
乡村医疗体系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神经末梢”。我县以县域医疗次中心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县级医院龙头带动、乡镇卫生院枢纽支撑、村卫生室网底兜底”的三级医疗网络。近三年来,全县翻新108间卫生室、新增3间标准化村卫生室,改造2家乡镇卫生院,并为松坎镇、花秋镇等次中心配备CT、腹腔镜、无痛胃镜等先进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
县人民医院松坎分院作为县域医疗次中心,通过“设备升级+学科拓展”,已开设12个临床科室,可独立完成阑尾炎、胆囊结石等常见病手术,服务覆盖周边多个乡镇。
该院院长刘平介绍,目前,医院日均接诊量超百人次,九成常见病可本地解决。依托远程医疗平台,可实现心电、超声、影像等诊断数据与县人民医院实时共享,群众就医成本降低30%。
目前,桐梓已在花秋、新站等多地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在花秋、松坎构建县域医疗次中心,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我县还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县人民医院心电一张网诊疗中心,智能屏幕实时跳动着全县各乡镇的心电图数据。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高仕春通过远程系统,仅需数秒即可为乡镇患者解读检查报告。这套去年5月建成的智慧医疗系统,已部署150台穿戴式心电图机,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和重点村卫生室,累计接收心电图超2万例,填补了基层无专业心电设备和诊断医师的空白。
“去年我突发心肌梗塞,多亏了医院及时抢救和贴心服务,让我及时得到治疗。”松坎镇居民罗昭贵感慨道。
除心电一张网外,县人民医院还建成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救治中心,通过“云端监测+地面急救”立体体系,实现“一键呼叫、多科联动”。
从山海协作的“输血”到本土“造血”,从设备升级的“硬支撑”到智慧医疗的“软联通”,我县正在探索县域医疗能力提升新路径。数据显示,目前我县县级医院可开展新技术136项,乡镇卫生院诊疗量较去年增长21.81%,一幅“小病就近看、大病有支撑”的基层医疗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记者:王琨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