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娄山关,红色桐梓城。在桐梓县这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土地上,一项名为“童谣唱响新时代”的文明实践项目正以“童子童谣”为载体,将党的声音、红色故事、乡风文明融入朗朗童声,让文明的种子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童谣扎根校园 滋养德育新苗
桐梓县文化底蕴深厚。2019年,桐梓依托这一沃土,以桐梓县名谐音命名的“童子童谣”志愿服务队,以“立足桐梓,面向世界;陪伴童子,走向未来”为愿景,将童谣深度融入课后服务,通过“童谣进校园”活动,在校园广播、童谣社团以及童谣节等活动中,创作童谣、传唱童谣,形成浓厚的“童谣校园”氛围。点燃青少年的创作热情。至今,全县已培育800余名童谣小作者,创作作品逾1.5万首,构建起“童谣育人”德育体系,实现童谣与“五育并举”的有机融合。
“小小孩,当班长,老师给他‘红印章’;印章小小权力大,廉洁之星我要当。” 在娄山关街道鞍山小学,学生江逸凡创作的《红印章》赢得赞誉。该校以童谣为线,巧妙串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为孩子们铺设全面成长的阶梯。
2024年,桐梓再推创新之举,将幼儿“手指游戏”与“童子童谣”嫁接,以童谣为词、手指律动为谱,让行为养成在幼小心灵中“活”起来。这一模式覆盖全县53所中心幼儿园和281个幼儿班,影响力辐射至县外,成为学前教育闪亮名片。
童谣吹拂乡野 唱出文明新风
“童子童谣”编辑部积极探索“童子童谣+”模式,推动优秀作品走进家庭、社区、村寨百余场次。全县建成创作基地、童谣馆各1个,校园及乡村精心打造“红色童谣林”“童谣长廊”20余处。县融媒体中心平台持续展播佳作,各乡镇借助文化墙展示、“小手拉大手”传唱等接地气的方式推广,群众创作热情高涨。
志愿服务队发起人王宗伦创作的《小兔子,当新娘》等童谣,以动物寓言巧妙针砭婚闹陋习,群众纷纷点赞:“动物讲文明,人类不害臊?新风树起来,世界才美好。”
聚焦滥办酒席、人情攀比等治理痛点,“童子童谣”传播着乡风文明,以朗朗上口的形式使文明观念深深扎根于人心。党员干部、退休教师化身“传谣人”,将文明新风化为亲切歌谣送入农家院坝,群众闻之会心:“这个我也会!”部分优秀作品更搬上舞台、制成短视频,成为荡涤乡风的清流。
童谣筑梦未来 沃土孕育繁花
“童谣唱响新时代”项目依托线上社群,凝聚全国460余位及本县120余名童谣骨干,形成“一天读一首、一周写一首、一旬评一篇、一月一讲堂、一年出一部”的活跃创作生态。2024年启动“走遍桐梓”子项目,在桐梓各乡镇建立实践点,创作者深入基层采风,围绕乡土特产、风景、人文、历史、传说等创作“一镇一专辑”,免费送入千家万户,筑牢乡村精神之基。目前已经深入风水、羊磴、马鬃、茅石、官仓等乡镇采风,编印有《风水童谣》《羊磴童谣》等乡镇童谣专辑,连续两届参加“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同时,桐梓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我们的节日”开展主题童谣创作,茅石镇中心学校的“唱着童谣回家去”、风水镇中心幼儿园“禁毒童谣进课堂”、花秋镇中心幼儿园“光盘童谣进课堂”等创新模式,逐步覆盖到全县城乡。
截至目前,桐梓县童子童谣志愿服务队实名注册志愿者291人,发布项目45个,服务时长10,585小时以上,发表原创文章1265篇,收集原创童谣近3万首,通过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培养小作者800余名。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展、荣获全国“4个100”称号,两次列入贵州省“强基工程”重点项目,三次荣获遵义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记者:王琨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